耗資半億公帑、屢被批為小白象的觀塘音樂噴泉近日正式啟用。不過噴泉開放不足兩日,被傳媒揭發有部份設施疑因損壞,繼而要圍封維修。在此之際,100毛主持東方昇(本名:王嘉偉)在噴泉位置直播用梘液洗澡,揶揄設施浪費公帑,嘲諷警隊,不料事件引來康文署不點名批評,甚至受左派動員輿論勢力攻擊。東方昇下場暫時未知,但事件令人再度關注2013年推出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中的小白象工程,本刊帶你落區巡視小白象工程最新狀況。
觀塘音樂噴泉的源頭要追溯到2013年。時任特首梁振英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」,計劃動用18億金帑,以每區1億的方式,在「切合地區需要」及「對社區有明顯及長遠的效益」的大前題下,投放在全港18區上,用作不同項目工程及非工程部分。不過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」中不少工程項目,由提交建議起到拍板施工,均充滿不同爭議,觀塘音樂噴泉亦就是項目其中一員,對它們的指控均離不開「大白象」三字。
小白象一︰東區文化廣場隔涉配套差
於2019年建成開幕、位於筲箕灣的東區文化廣場又有「一億廣場」之稱,也就是當年東區大白象的代表,最終賣單9990萬。廣場毗鄰愛秩序灣海濱,飽覽海濱景色,且與譚公廟相近。此外,廣場佔地約為4750平方米,又設綠化園景。這個配套聽起來好似不錯,可惜人流稀少,加上位置隔涉遍遠,甚至有區內市民稱不知廣場位置,難怪使用率其低。
本刊記者到筲箕灣一帶巡視發現,該區除了地鐵站有水牌指示外,路面幾近找不到任何路標指示方向,意味非當區市民若想到廣場享受億元海景,探路前往將會有一定困難。廣場保安透露,廣場人流最旺的時段主要是早上,多見晨運客使用,閒時只有跑步人士經過,難以停下來使用;相反鄰近的愛秩序灣公園則爆場。據知,保安所指的晨運客其實就是一群大約四至五名的婆婆。訪問當日恰巧有微雨,其中有兩人表示,與之前相比現在少了一些樹木遮蔭擋雨,新設的亭蓋作用不大,「哪個蓋遮不到,落雨大又滴水。」
然而在東區中,文娛場地不乏,例如與筲箕灣地鐵站一站之隔的西灣河文娛中心。它不僅就鄰近地鐵站,交通方便,且為室內場地。另外柴灣亦有青年廣場,配套甚至比西灣河文娛中心更優勝,過去曾吸引不同類型表演項目到此舉行。相反,東區文化廣場露天設計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,記者更發現其所謂的後台,其實也只不過是三個更衣室及一個儲物等。
小白象二︰西樓角花園淪為有蓋行人通道
荃灣的社區重點項目西樓角花園,當年同樣被批為小白象。花園早於1987年落成,位置雖然鄰近荃灣地鐵站。荃灣有天橋之城之名,花園雖然設於於地鐵站外面,但過去在欠直接通道連接花園,令區內市民難以使用設施,因此其使用率偏低問題一直為人詬病,故藉工程將花園「升高」,透過加設直接的通道,改善花園使用率。
花園重修工程情況與東區文化廣場工程相約,由建議納入社區重點項目開始,反對聲音不斷,指其不符合成本效益。當年泛民政黨更指,用億元建造僅得2000千呎的活動室,其平均呎價高達5萬元之高,價比同期山頂豪宅貴。儘管如此,工程項目最終通過9980萬元撥款,啟動工程,於2019年落啟用。
最近,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4月突然在網誌撰文,稱花園重建後,內外均令人耳目一新,稱「變身」為市民喜愛的休閒活動空間,又重提舊花園使用率偏低等論說。本刊記者現場發現,花園使用率依然偏低,甚少人願意到下層休憩,更有不少街坊市民指花園無用,似乎要令局長願景落空。
於荃灣區長大的郭同學表示,知道工程開支巨大,質疑有點浪費,唯一作用只有上層通道增設頂蓋,即使下雨也不用沾濕。同區居民李先生認為,問題根本性是其作用根本不是公園,指「四周都是車,哪會有人來這個公園坐,來休息,來吸新鮮空氣」,直言從沒使用過花園下層部分。
除了郭同學和李先生外,不少區內市民均表示,即使橋面新增通道到下層花園,但也從沒有到下層了解,甚至根本沒有意欲下去。據知,地下站分除了有露天休憩空間,室內橋下室內位置則設了一個可容納200人的多用途活動室,不過暫未開放。至於活動室外同是有蓋位置部分,本應是一處不錯的休息地方,惟光線不足,加上不設坐椅,更有告示寫明「不准坐臥」,意有針對露宿者及外傭。
小白象三︰蚊型天價禮堂快竣工 窄小樓梯難容二人上落
當年社區重點項目工程幾近完全竣工,除了灣仔區的摩頓臺活動中心,它更是整個計劃之最,斥資逾1.3億元,準備「超額完成」,預料今年第三季度竣工。摩頓臺活動中心位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後方,前身為區內使用率高,且少見的不拆網式露天排球場,過去成就了不少排球好手,更是港島區排球愛好者的聚腳點。
據知,中心造價高昂,但僅可容納250人。已解散的地區組織灣仔起步曾以2019年落成的北角社區會堂、即將啟用的秀茂坪(中區)社區中心比較,前者造價6100萬元,且可容納450人;後者造價同逾1.3億,惟其可容納450人,惟其實用性更廣。摩頓臺活動中心則比下去,故其有蚊型天價會堂之稱。雖然灣仔區議員楊雪盈曾嘗試牽頭阻止,即時立法會工務小組未能通過,工程繼續進行,且踏入尾聲。
灣仔區社區重點項目工作小組之一的銅鑼灣民選區議員邱汶珊指,會堂外部一條連接天台的樓梯,其行人部分十分窄,目測工人施工困難,遑論日後行人上落情況。記者目測,樓梯仍處工程階段,但改動空間有限,若日後再加扶手設施,恐怕日後上落樓梯變得舉步為艱。邱又認為,工程已不可逆轉,現在可做的事是如何善用場地,「興建會堂後市民是不是真的可以使用呢,這些細節事項真的需要討論」。
採訪: 陳家榮
攝影: 石鎬鳴 胡堅
剪接: 鄧詠瑤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