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證萬年文明興衰 古城不敵水壩大業遭沒頂
- ka wing chan
- 2021年6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在城市發展規劃上,發展與保育如何並存,往往令政府容易陷入兩難。土耳其政府早於上世紀60年代起致力發展水利工程,興建人工河流和水壩,卻令國內一個擁有逾萬年歷史的古城,面臨滅頂命運。雖然政府已努力採取補救措施,但不少文化遺址仍未能保存,有民眾則形容,破壞該城猶如「犯下大罪」。
遷移古建築 冀延續「壽命」
位於土耳其東南部的哈桑凱伊夫(Hasankeyf),是庫爾德族人聚居的古鎮。它曾經歷多個文明,古亞述人、羅馬人、塞爾柱人等均在這片黃土留下足迹。該城在70年代起發展旅遊業,用作居住的上萬個洞穴更成為一大景區。不過,政府要在底格里斯河興建國內第二大的水壩,令哈桑凱伊夫難逃水淹厄運。
任職古迹文化導遊近20年的阿厄代尼茲(Erkut Aldeniz)接受東網記者訪問時,難以掩飾他的難過及憤怒。他指出,哈桑凱伊夫於底格里斯河佔據重要的戰略位置,且藏有大量文化資源。阿厄代尼茲稱:「它(古城)不僅是多個帝國所渴望得到的,更是一個文化、政治和經濟重鎮。」他深信附近一帶仍存有大量人類文明遺迹,尚待發掘,因此認為政府不僅為古城敲響喪鐘,附近地區包括幼發拉底河兩旁的村落,亦將面對同樣下場。
針對古城命途,政府已積極將重要的歷史建築遷到別處,以延續其壽命,當中一座建於14世紀的阿尤布清真寺(Ayyubid Mosques),已移送至3公里外的地方,並計劃把該處打造成文化公園。惟阿厄代尼茲批評:「這不過是個充滿石屎和人工化的鬼地方!」
庫族被迫遠走他鄉 政治組織冷眼旁觀
土耳其政府興建水壩一事勢在必行,區內約3000名居民被迫遠走他鄉。雖然當局已向受影響村民賠償,惟此舉似乎未令他們滿意,有人因被迫犧牲去成就水壩大業而深感憤怒,更有村民對政府當日許下的經濟援助感到不耐煩,因此近日組織了不少保城保村的團體。
對於滅城一事,阿厄代尼茲斥責:「政府沒有重視這些文化遺址。」他批評當局永遠只優先考慮經濟發展,可是大部分土國人民亦沒有在意;即使是其他庫族政治組織,均沒有回應事件。他認為,這些政治團體只會冷眼旁觀,未能代表庫族人。
對於今次拆城建壩一事,土耳其工程系大學生埃米內(Emine)向東網記者表示,很多人支持古城居民能迎接新生活,而且大壩工程涉及千億投資,日後能提供大量能源。雖然項目可帶來巨額經濟回報,但埃米內亦感嘆:「無奈地我們無法保護這些珍貴、具千年歷史的遺產,更要把有數百年歷史的阿尤布清真寺送到別處。」她形容:「這是對歷史的謀殺」。
撰於2019年02月24日
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aeanews/20190224/bkn-20190224120927114-0224_00912_001.html?eventsection=hk_aeanews&eventid=71549E51796BCA45E050007F010049A4
Comments